首页 质量监控 教学督导 正文

教学督导工作通讯2011年第8期(总第53期)

编者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是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前提,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谢家友教授从良好的道德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教学能力等三个方面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谢家友教授认为,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充分发挥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强化教学激励机制。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谢家友

《3344体育官方手机版本科督导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教学督导的主要任务是对全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教学督导的主要工作职责概况为三个方面六个字:督教、督管、督学(含导教、导管、导学)。督教工作的重点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工作方式是以督导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深入课堂听课,把握课堂教学质量,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从2005年开始,受聘担任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兼任法学院教学督导历时近7年。按照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统一布置和安排,先后在法学等十多个专业学院年平均听课100多节。其中包括随机听课、诊断性听课、鉴断性听课和指导性听课,涉及数十个专业近100门左右的课程,授课教师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多数为中青年教师。每次听课,依据《3344体育官方手机版本科课堂听课评价表》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认真进行了评估(评议、评分、评级)。据不完全统计,所听课中评分在80分以上属良好和优秀的课约占70%,60分以上79分以下属于合格的课约占28%,59分以下不合格的课约占2%。评估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我校师资队伍的素质是好的,多数教师教学认真,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是我校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和骨干,受到学生的好评。也正是依靠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校由一所省属师范院校,跨入了国家“211工程”的行列,成为一所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但是,上述评价结果同时表明,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课为合格课,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合格课只是达到了及格的标准,或者说最低要求。就教学效果而言,69分以下的合格课与不合格课并无大的区别。事实表明,合格课学生到课率不高,缺课的较多,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究其缘由,用学生的话说:“听课还不如自己看书”。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或看其他书籍,或做其他事情,更有甚者,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下面下棋,有的则干脆“两耳不闻讲课声,闭目养神睡大觉”。这种现象是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的要求极为不符的。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是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关健。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还要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职业固有的特性和特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创新是教师的天职。学生把教师称为“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做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道德,包括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二者范畴相同,内涵有异。思想品德包含思想观念、思想意识、思想作风和思维方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准则。思想品德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所决定。教师的思想品德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多个环节,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讲课,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理念,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进步,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一位曾经的学生,日后的名人深有感激地说:“老师一句话,改变我一生。”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方面表现良好,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导向性,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也有少数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或素质不高,或认识不够,讲课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传播了某些不正确的理论、观点、思想和方法,以致给学生带来消极或负面的影响。例如讲授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法学等相关理论课的老师,在联系社会实际时,对社会上出现的贫富悬殊、分配不公、投机经营、假冒伪劣、行贿受贿、贪污腐败、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消极现象,揭露有余,批判不足,分析不透,导致少数学生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怀疑和动摇,给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影响和阻碍学生的进步。有的甚至出现观点错误,在客观上渲染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背离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是各行各业,不同职业的共同要求,职业道德集中表现于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和严守职业纪律等方面。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人们把教师比喻为辛勤耕耘的园丁,无私奉献的春蚕,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蜡烛,这既是赞美,也是激励和希望。实践证明,凡是教学优秀的教师,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教材,认真撰写教案,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尽职尽责的讲好每一堂课,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某学院一位副教授老师,督导组多次随机听他讲课,每次评分都在90分以上,数次检查他的教案、命题阅卷和论文指导,每项都很规范很到位。学生在调查问卷中用了三个“非常”称赞他:非常敬业、非常认真、非常负责。像这样敬业性强的老师,不止一个,而是一批。然而,也有少数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或者说很不好。他们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不强,表现在教学上态度不认真,备课不充分,或者没有备课。有的老师上课既无教学提纲、讲稿,又无多媒体课件,仅凭一本教材或者书本,照本宣科,一字不落的读教材念课本。有的连教材也不念,而是东拉西扯,纯粹消磨时间,浪费学生的青春。有位老师,由于没有备课,为蒙骗督导,干脆把已结束的另一门课程的内容当新课讲。还有位教师,由于准备不充分,按教学日志安排新课应讲第八章,而他却回过头重复讲第五章。有的老师不严格遵守教学规则和教学纪律,不按教学进度讲课,提早结束新课或随意调课,上课迟到早退。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加大力度,否则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扎实的理论功底。

对教师而言,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要件,也是教师从业的资本。人们尊重教师,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另一方面或者说最重要的方面,是因为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技能,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破解认知上的疑惑,寻找创新的钥匙,实现其人生的理想和价值。理论功底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什么是基础理论,教育界、学术界作为常用的概念广泛使用,没有明确定义,其内涵和外延应当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逻辑学等学科理论,其外延涉及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具有内在的联系,前者是后者建立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的延伸。其中特别是哲学理论,它不仅是基础理论之核心,更是专业理论的根基。历史学充分表明,某些专业理论在没有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之前,或者包括或者结合在基础理论之中。以法学理论为例,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法学并没有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而是结合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之中,主要体现于哲学体系。例如有关法的本质,法与国家、法与社会、法与道德等理论,均来自于哲学。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学是对法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哲学思考,或者说是根据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法律分析。不仅法学如此,哲学甚至己成为许多专业的基础理论,如教育哲学、法哲学等。把哲学视为理论基础之基础,是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它对所有学科,包括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和作用,绝不意味着忽视专业理论的重要性。作为专业课教师,理所当然的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能够精通运用。但是,专业理论知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作保障,就难以深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课堂教学就会缺乏理论深度。对此,在听课中我们深有感触,大凡学生到课率高,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的课,必定是教师授课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知识点阐述透彻,重点难点突出,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体现了教师良好的理论素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更形象的说,教师的肚子里要有“东西”。有一位教授,督导组多次听他讲课,他总是面对学生,时而在台上,时而走下台,或讲授或提问,无需翻看教材和教案,内容娴熟,哲理性逻辑性强,重点难点把握准确,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凡涉及到相关学科的内容,或学术方面的动态,同样能够熟练准确的引用或阐述,包括国际的理论和实践。大家评论他的课:讲的轻松,听得舒服,“外行”也能听出门道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他根底扎实,知识面广。反之,也有的专业课教师,讲课缺乏深度,思维混乱,概念不清,重点不明,深不下,展不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得其要领。有位副教授老师,学生反映意见大,督导组进行诊断性听课。果不然,一堂课听下来,不知所云,一个问题都没讲清楚。课后检查其教案,就连专家也看不明白,询问其本人,竟然连自己写的东西也解释不清,足见其理论基础之差。这种课当然不会合格。尽管这是个案,但却能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提高教师理论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教育部在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一支具有广阔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和实践根底的教师队伍”,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关于专业理论,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学科专业越分越细,学科门类越来越多,要求每个教师对本专业之外的相关专业,相关学科,都能全面掌握,深入了解,成为“全能型“教师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一专多能”有其特定的含义,“多能”并非“全能”,但是,对于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或原来本属于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理论,则应当熟悉和掌握。否则,知识面过窄,缺乏基础学科或主干学科的支撑,分支学科也不会牢固,更谈不上精通。以法学专业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法学教育在全国所有法学院、系只有法学一个专业,课程设置也不是很多。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完善和法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相继形成,法学专业被分解为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众多专业,涉及数十门专业学科,其中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为主干学科,其基本原理、原则适用于其他部门法和各分支学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指导性。对于担任法学课程的教师而言,无论讲授哪门课,上述主干课程理论必须要懂得、要熟悉,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融会贯通,达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有一位攻读农业经济法学的硕士,本科非法学专业毕业,法学基础理论不扎实,特别是民法、经济法学基础较差,试讲《反不正当竞争法》,三次试讲均没有达到“合格”要求。由此可见,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三、较强的教学能力。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教师从教的前提或基础,那么较强的教学能力就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有的教师职业精神和理论基础很好,但由于教学能力不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他们对教学过程缺乏深刻地认识,对教学的规律,特点和方法不熟悉,或没有掌握。《3344体育官方手机版本科课堂教学听课表》有十个条目的评价内容,除两个条目外,其余条目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教学能力的评价。从理论上讲,我校作为一所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并设有教育科学学院,专门从事教师教育和教育科研的师范类综合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无需质疑。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我校绝大多数专业为非教育专业,多数教师也非师范院校毕业,并非教师教育的内行,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门类的扩充,新调入的年轻教师较多,尽管他们多数具有博士学位,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有的还发表了不少科研论文,出版了不少专著,但对于教学尚属新兵,既无教学理论,更缺教学实践,尚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不少青年教师基本条件很好,讲课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有一定的深度,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评分不高,反映不是很好。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欠缺。

什么是教学能力,概括而言主要是指教师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能力。教学能力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备课和讲课。要讲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能力包括解读“两纲”(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大纲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开设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时安排和分配,以及思考题和参考书等教学内容的全方位规定。教师只有熟悉和掌握大纲的要求,教案才能规范,备课内容才能准确和充实。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科书,是教师备课授课的依据,是学生听课自学的课本。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特别是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特别是重点难点,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为此,还应广泛参阅其他各种版本的教材,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一步加以整理、概括和提升,把教材内容完全转化成自己所要传授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教案,提纲或讲稿。老师备课要依据教材,但绝不是照搬教材,否则就淡化了教师的作用,失去了教师应有的职能。备课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教师对所学知识的再学习、再创造、再提高的过程,是讲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或认识不够,或经验不足,或能力欠缺,既没有按照两纲的要求备课,也没有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他们的教案(讲课提纲、讲稿)、或多媒体课件,甚至板书,等同于教材内容的翻版,不仅大小标题相同,连案例都照搬不误,无疑为教师教好课埋下败笔。有的备课一劳永逸,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发生变化,专业对象是否相同,课程性质是否一致(公共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时是否一样,均按照同一个教案授课,完全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质量不可能得到保障。

如何讲好课,这是一篇大文章,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讲课是教师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驾驭教学过程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能力。其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尤为重要。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在教师、教材、教法三大重点上下功夫”,并明确要求“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总结推广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在我国,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始终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已经形成历史传统和习惯,要改变确实困难,同时,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简单易行,省心省力,无需展示教师更多的才华和能力。相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还必须具备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学生,探究教学中的难点,选择典型性案例,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这对教师的能力既是考验,也是挑战。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上课热衷于满堂灌,整堂课无一互动,甚至连板书都不写。更有甚者,身不离讲台,手不离教材,眼不离课件,一“讲”到底,致使课堂沉闷,学生情绪低落,教学效果极差。关于教学手段,有一点特别需要提出,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时下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被教师普遍采用,而且运用越来越广泛。但真正用得好,充分发挥效用的并不多。不少教师没有把多媒体视为丰富教学的手段,作为充实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的载体,而是替代必要的板书,有的则成为了教案或教科书的翻版。如何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应有效应,成为值得认真研究和改进的新课题。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言自明,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从业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尤其是授课,都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得以实现。实践证明,讲课的优劣,在相同条件下,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起决定性的作用。有位青年教师讲授《西方法律思想史》,这原本是一门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的课,但是由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普通话标准,口齿流利清脆,词语丰富,感情色彩浓,富有表现力,讲课中无论是介绍思想家的生平和著作,还是对其主张和学说的阐述分析,娓娓动听,趣味横生,如同演讲比赛,不时激起学生的笑声。学生对她的课是这样评价的:“某某老师讲课知识渊博,声情并茂,生动有趣,越听越想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老师,帮助我们消除学习的疲劳感。”另一位青年老师则相反,由于方言太重,口齿不清,语言平淡,没有激情,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不少学生打瞌睡,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还有个别老师语文基础较差,不仅用词不贴切,一节课黑板上出现多个错别字,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损于大学老师的声望,值得严加重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除先天条件外,更在于教师要加强学习,苦于锻炼。有位青年老师,为了讲好普通话,自己对着镜子练发音,为了增强表达能力,独自在家朗诵课文,练习演讲,久而久之,进步很大,由起初讲课不受欢迎,进而成为了一名教学优秀的教师。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确保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学院和学校共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实现。为此,提出以下三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教师要注重自我修养,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低素质的教师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道德素质而言,教师应做到人为本、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和人格去感化、影响所教育的对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严谨的治学,勤奋的工作,无私的奉献,对学生必然产生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及未来的生存观教育。通过平时的言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产生敬慕的感情,教师的说教就会掷地有声,产生良好的效应。

二、发挥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

督教中我们发现,不少学院都没有教研室的建制,教师讲课多数都是各自为政,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缺少研究,有的即使是讲授同一门课程,相互之间也“老死不相往来”,没有沟通,各唱各的调。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缺乏具体指导和帮助,有的才到任就安排一门甚至数门课程的教学,他们对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了解,更不熟悉,对如何备课、讲课以及命题阅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学质量无法保障。为此,建议恢复教研室建制,着力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一带一的办法,以老带新,搞好传帮带;应经常性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相互听课,组织公开课和示范课,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要注重教师的理论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会,进修培训等方式,帮助教师夯实理论基础,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要支持和鼓励教师到对口部门实习或挂职锻炼,增强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为学校深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创造条件。

三、强化教学的激励机制。

学院和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工作在高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以及“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的指导精神,通过评选教学名师奖、教学奉献奖、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教学能手,以及优秀教研室、教学团队等活动,立典型、树榜样,鼓励广大教师扎根教学岗位,潜心教学工作,钻研教学业务,提高教学水平。要加大奖励力度,要让上述获奖的教师和团队真正受到重视,得到实惠。尤其是在教师晋职晋级中能得到切实的体现。对教学特别优秀的教师,建议破格晋升教师职务。所有各种鼓励奖励机制,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讲话中,而要真真切切落到实处。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为深化教学改革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报:学校领导

END